安徽bim工程師課程培訓機構,安徽bim工程師課程培訓
“ 我的尸體,要么燒了要么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這是高考生小斯留下的遺言。每個字符間,都透露著他對生活的疲倦及無奈。
每年高考前后,考生自殺事件屢出不窮!這個現象實在很令人費解:這個社會怎么了?是人出現了問題,還是教育出現了問題?
2016年6月9日,高考生丹丹(化名)在高考完的第二天割腕,搶救及時,自殺未遂。
據同桌描述:當天高考完與丹丹一并回家,車中沉默的她突然大哭起來,并喃喃自語:“沒考好,我沒考好,我沒考好......"像是個被關在漆黑房子里的孩子,拼命睜大眼睛,向四周撲抓,卻找不到一絲光亮。而丹丹的媽媽就坐在旁邊,冷漠的像一尊佛像,并不斷數落道:“別再哭喪了,考沒考好都考完了,這輩子你自己受著,還得連累我和你爸……”
被責罵并承受著巨大壓力的丹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解脫自我。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許多:
1、2018年6月7日,河北平泉的一名高考生,因壓力過大,趁著母親外出買早餐,從七樓的露天陽臺一躍而下,搶救無效后死亡......
2、2018年6月13日,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職高學生,疑是因高考沒考好,于湖南張家界的玻璃天橋跳崖自殺......
3、2014年5月25日,深圳市一高三女生因壓力過大,學校內切腹自殘......
4、2013年6月12日,19歲男孩兩次復讀失敗,第三次高考后跳樓自殺......
每每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怎能讓人不痛心!他們本該擁有美好的花樣年華,卻因人生中的一次考試,壓力過大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高考的壓力不僅僅只存在于高中生,它的波及面極廣,如同病毒般蔓延到了整個社會。
在中國,如今的現狀是無論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幼兒園,都在為高考做準備!
“應試”教育,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1、小學十年定制計劃,只為迎接高考
上周末開家長訪談會,聊到了有關孩子的教育問題,一位家長拋出了她孩子的日常安排表:
▲某小學家長提供的日常時間表
訪談會的一些家長提出了疑問:“您孩子今年不是才上一年級嗎?現在就開始報那么多班啦!”
她答復道:“報班好參賽啊,得名次升學可以加分的,得為高考做準備!”
根據數據顯示:為升學而報班的人數占68%,為陶養身心的占27%,未參加過任何培訓班的僅有5%!
家長們都抱著“證書在手,加分我有”的心態,去定制孩子的生活,唯恐錯過了每一秒的“加分機會”。
>>2、抑郁癥患者劇增,小學生更陷其中
▲全國小學生患有抑郁癥人數統計
小學生患有抑郁癥的人數以年漲的趨勢持續上升,如今的現狀是:抑郁癥就如感冒一樣普遍!
據2016官方統計的數據報表顯示:
● 中國"抑郁癥"患者,已經超過1個億。
● “抑郁癥”患者中,小學生占比25%。
● “抑郁癥”患者年齡趨年輕化:小學生患者較初中生患者多。
● 預計2020年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
>>3、心理扭曲下,孩子也變得行為詭異
山東淄博發生了一起“同窗殺人案”,而行兇的竟然是一名年僅14歲的中學生。秦某刺殺小馬的原因極其簡單粗暴——“殺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
許多人都想不通:為什么僅僅因為“別人成績比我好”,就能對同學狠下殺手?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這么差嗎?
其實,在這起案件背后值得深思的,是秦某父母對他的教育。
據說秦家是雙教師家庭,平時對秦某的成績要求極為嚴格,喜把“別人家的孩子”常掛嘴邊。秦某因為長期拿不到第一名,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在極大壓力下將憤怒轉向了成績更好的小馬。
因為你比我好,所以我恨你。這是多么可怕的心理。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值得深思
思想家柏拉圖說:“教育是為了以后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從而高尚地行動。”他認為,教育并不只是單純的“學科教育”,不該把所有關注點至于成績之上,“心靈的轉向”更為重要。
而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說明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特別是家庭教育,對小孩的影響更大。
杜絕偏激教育,應從小學開始
人并非是生而知之者。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石之堅才能建之如固”,這充分說明了小學時期教育的重要性。
面臨如今社會“以成績衡量一切”的偏激教育,家長們定要避而恐之,別讓你的孩子陷入無法回頭的教育末路。
如何正確進行教育,高考狀元話你知:
安徽狀元
丁雅琦
比成績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
我媽媽經常對我說:“只要你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那么以后的道路,無論你怎么選擇,我都絕對支持!”
比起分數,父母們更在意的是孩子對學習的態度,而除了學習之外,比起分數,爸媽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樂、幸福感......
必備一本錯題集,不斷修正錯誤
勤奮并不是獲取高分的金鑰匙,平常我用來放松的時間很多,但學習起來效率就很高,學習的時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計劃和安排,就不會漫無目的地什么都做。
北京狀元
梁思齊
北京狀元
孫婧妍
閱讀經典,擴寬思維
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閱讀的培育也絕對離不開父母的引導,我父母從小就愛給我讀故事。
閱讀是將人類濃縮幾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習得的最佳方式。
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我從小就是個好強又自信的孩子,有時難免還會有點自滿。
每當我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爸爸雖然偶爾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更多的還是‘潑冷水’,及時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戲稱為‘批評式教育’,我覺得很適合我。
廣東狀元
張恒
安徽狀元
董吉洋
父母言傳身教,做榜樣
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么,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高考是檢驗教育的一種方式,但教育絕不是為高考定制。兩者不可顛倒順序,本末倒置。
以上五位高考狀元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亦是不同年限的考生,但他們都出奇一致地遵循了教育的本質,以不變的教育初心,應對萬變的高考動向。
免責聲明: 本站提供的任何內容版權均屬于相關版權人和權利人,如有侵犯你的版權。 請來信指出,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 所有資源均由免費公共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勿公開發表或 用于商業用途和盈利用途。
本文鏈接:http://www.whxzws.com/bim/34598.html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