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造師視頻課程免費講解實務,二級建造師視頻教程下載
閱讀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
張小龍的微信“小程序”從昨天到今天一直在刷屏,畢竟擁有7.6億的海量用戶,微信跺一跺腳,我們都得打個噴嚏。
很多自媒體達人和科技類媒體去采訪獲得內測機會的人,想看看這個“小程序”到底是個啥?有人說,“小程序”甚至有可能顛覆App Store生態。
真的會這樣嗎?張小龍喊了大半年的應用號,突然改名“小程序”,真的是一條狼嗎?
文|張耀升
昨晚至今日,微信“小程序”的內測刷爆了朋友圈。
微信公眾號“小道消息”在9月21晚以一篇600來字卻很快達到10萬+的文章開啟了這場關于“小程序”的討論。文章的標題就7個字:“微信應用號來了”,導語9個字,“微信是一個操作系統”。
分析人士將“小道消息”的文章分解為三點:微信公眾平臺?小程序當天定向發放了內測邀請;小程序以組件和 API 的形式向開發者提供了豐富的服務和功能;這是一個微信版的 App Store,微信將成為一個操作系統。
“微信公開課”在今天零點25分正式發出公告,“微信將在訂閱號和服務號的基礎上,推出應用號”,“現在,應用號暫定名為小程序,進行內測”。
各種解讀紛紛出場。小程序,大影響。擁有7.6億用戶量的微信,一舉一動皆是文章。
其實“小程序”的出生,大家并沒有感到意外,但是來得似乎有點晚。微信小程序從哪出生呢?最早是今年1月11日,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的一次演講。
“現在我們將開發一個新的形態,叫做應用號。”張小龍說。
當時張小龍只是小劇透了應用號的名稱,跟為什么開發的理由。“我們希望存在一種新的公眾號形態,這種形態下面用戶關注了一個公眾號,就像安裝了一個APP一樣。”
微信稱霸媒體平臺后,是否能再借著小程序稱霸應用平臺呢?
甚至有人給出了這樣的猜測,2011年上線的微信剛剛過了5周歲生日,微信將依靠“小程序”至少再戰5年。
傳媒狐的答案是,大家可能想多了。
什么是“小程序”?
昨天晚上開始,就不斷有人收到內測的邀請。
(微信小程序的邀請函)
但是原本應用號的名稱卻成為了小程序,不禁讓大家有點困惑。為此,張小龍在朋友圈上解釋了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
(張小龍的朋友圈)
張小龍的解釋跟年初演講差不了太多,都是希望微信帶給用戶更方便的應用體驗,尤其是擺脫安裝和卸載的麻煩。
當然,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沒辦法第一時間體驗,只能先猜想小程序是怎么樣的東西。相反地,不少開發人員已經先看到平臺的開發界面。
(微信小程序的后臺)
參與內測的媒體提到,目前小程序已經開放的“應用接口”包含:“視圖容器:視圖(View)、滾動視圖、Swiper;基礎內容:圖標、文本、進度條;表單組件:按鈕、表單等;操作反饋;導航;媒體組件:音頻、圖片、視頻;地圖位置服務…等接口。”
什么叫“應用接口”呢?全稱是“應用程序接口”,將程序開發進行切割,分成不同職責的功能。簡單來說,這是給程序員提高開發速率的東西。
目前“小程序”的報道,更多是針對負責開發的同學。
Facebook也做過社交的應用平臺
張小龍不是第一個結合應用的人,扎克柏格在2007年就做過這事。
2007年,扎克柏格開放了Facebook一些核心功能的接口,讓開發人員可以將額外功能和Facebook結合。當時,Facebook開放修改外觀和送禮物功能,到后來連視頻功能也一起開放。
Facebook應用平臺迅速增長下,2007年11月3日平臺上已經出現了7000個應用,相當于每天一百個應用誕生。到了 2008年7月23日第二屆開發者大會上,應用數量甚至增長至33000個,注冊開發人員已超過了40萬人。
(PayPal應用在Facebook上的網頁呈現)
但劇烈成長也帶來不少問題。隨著Facebook平臺上各種應用誕生,上面也冒出大量垃圾應用,影響用戶體驗,為此,扎克柏格的應用政策遭到了不少批評。
2010年,開發教材《Facebook程序開發經典》曾提到,“Facebook開放平臺應用非常重要,用戶不需執行任何的程序安裝,只需要同意應用程序能夠存取他們的個人信息。”
這本書認為Facebook應用平臺帶給用戶的便利,跟張小龍的看法一樣。
Facebook的經驗,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省思。因為Facebook應用平臺最終并沒有成為像App Store這樣的市場,而是提升社交中的一些靈活性,像是游戲、測驗、繪圖這種附加在社交中的功能,有些品牌會甚至將Facebook應用作為取代基礎服務的替代品。
對用戶來說很簡單,在Facebook上實現的功能更多了。
媒體夸張化了“小程序”
有媒體說,微信要建立一個自己的App Store。
這個說法可能有點過了,因為騰訊很明確地說不輕易觸碰應用市場。微信給出的官方說法是,“微信推出小程序,并非想要做應用分發市場,而是給一些優質服務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
不少網友認為這是個正確的選擇,目前微信所能開發的小程序,功能較為簡便,面對目前蘋果或安卓應用市場這些大應用來說,它并沒有任何可以取勝的地方。況且依照蘋果規定:“11.1(第11點的第一條)使用App Store以外的渠道解鎖或開啟附加屬性和功能的應用程式將會被拒絕。11.2 (第11點的第二條)使用應用內支付系統(IAP)以外的系統購買內容、功能或服務的應用軟體將會被拒絕。”
(馬化騰在朋友圈的回文)
這兩條規定基本限制了張小龍在iPhone手機上創造另一個“App Store”的可能。根據張小龍朋友圈下面馬化騰的留言,應用號名字之所以被改成小程序,也許跟蘋果的反對有關系。
從另個角度來說,小程序的出現也代表了“服務號”的消失。
估計很多人知道訂閱號,但是不知道服務號這個東西,甚至會跟訂閱號搞混。最簡單的分辨辦法,就是服務號會出現在微信的對話欄。微信官方是如此定義訂閱號跟服務號的:“訂閱號:主要偏于為用戶傳達資訊(類似報紙雜志);服務號:主要偏于服務交互(類似銀行,114,提供服務查詢)。”
(訂閱號與服務號的功能區別)
但是隨著服務號的功能下放給了訂閱號,以及未來小程序的出現,服務號卡在中間的定位將會更顯尷尬,將來的存在感只會更低。
張小龍自己也對服務號不滿意,“服務號還是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說服務號可以在里面提供服務為主,所有的服務號還是基于一個訴求,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簡單來說,微信功能會因此變多,但沒有多到可以成立App Store的地步。
張小龍:我們要用戶去創造
發揮創造力,是張小龍不斷在傳播的價值觀。
他希望小程序除了給用戶帶來方便,給企業帶來渠道,給開發人員省事。“我們是希望讓這個平臺里面涌現出更多的有創造力的事情出來。”
估計張小龍當時也沒有料到,微信公眾平臺今天會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信息創作和消費地,你能在上面看到段子、新聞、特稿。小程序雖然還在內測,但追求創造的道理可能相通。
克里斯?安德森的“長尾理論”已經很久沒有人提到了,但是在這里我們要重新討論它。如果將應用的功能視為商品的話,某些功能(商品)的銷量(需求)是很高的,像是通信、支付、地圖等。
它們就是圖上的紅色部分,剛需的功能很少,但是用得人很多,于是紅色面積相當大。
但是有些功能看起來特殊,卻是某些人的需要。像是每個月3號通過微信轉賬給小孩1000元,這種就是特殊需求。這些不是每個人需要的功能,雖然用的人很少,但是種類卻非常多,于是讓藍色部分的面積也相當大。
張小龍的小程序,給了開發人員創造不同需求的機會,這些功能會鎖定藍色的長尾,提供用戶不同功能。對用戶來說,我們不必再為了某個功能,再特地下一個好幾十兆的全家桶應用,只需要微信就夠了。
微信的定位還是相當聰明,在保證原生應用不受打擊的情況下,向下進行了延伸。如今,張小龍離他要搭建的生態森林似乎又更進一步了。
作為普通用戶的我們,只要知道微信又能實現更多功能就好了。至于什么撼動生態的說法,交給程序員去煩惱吧。
附錄:微信公開課的《這次我們邀請你來做一個小程序》
小程序:一種新的應用形態
Q:小程序是什么?它有著什么樣的功能?
A: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卸載。
下一步將全面開放申請
Q:我是一個開發者,目前沒有收到小程序的測試邀請,有什么渠道可以申請注冊小程序?
A:目前,小程序仍然處于內測階段。全面開放申請后,主體類型為個人、企業、政府、媒體或其他組織的開發者,均可申請注冊小程序。
Q:現在已經有部分帳號收到小程序的內測邀請了,接下來是否會繼續開放內測邀請?
A:關于小程序的上線節奏:本次內測采用邀請制,其內容客戶端暫時對用戶不可見。之后小程序會全面開放申請,所有小程序將在統一時間向用戶開放。
Q:小程序可以和現有的 App 打通嗎?
A:小程序可以借助微信聯合登錄,和開發者已有的 App 后臺的用戶數據進行打通,但不會支持小程序和 App 直接的跳轉。
小程序提供全新平臺
Q:微信已經有了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小程序和這三者有什么不同?
A:小程序、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目前是并行的體系。
Q:外界有說法稱,小程序的推出意味著微信要做一個應用分發市場,是這樣嗎?
A:微信推出小程序,并非想要做應用分發市場,而是給一些優質服務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
免責聲明: 本站提供的任何內容版權均屬于相關版權人和權利人,如有侵犯你的版權。 請來信指出,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 所有資源均由免費公共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勿公開發表或 用于商業用途和盈利用途。
本文鏈接:http://www.whxzws.com/erjian/35384.html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