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理工程師交通運輸工程可以注冊哪些專業,監理工程師交通
昨日13時許,伶仃洋上,重達6000噸的最后接頭像“楔子”一樣將海底隧道連為一體,這意味著迄今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即將全線貫通。
如一條巨龍,港珠澳大橋已騰躍在伶仃洋上空。
隨著一橋飛架三地,粵港澳半小時超級城市群經濟圈加快形成,世界級大灣區加速起航。
6000噸巨無霸“海底穿針”
不同于許多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是一座橋—島—隧一體的大橋。主體工程由長22.9公里的橋梁和6.7公里的海底隧道組成,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去年9月,主體橋梁合龍;技術和施工難度更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海底隧道是國內首條于外海建設的超大型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沉管組成。每節管道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單節重約8萬噸。
“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個接頭完成了,才能真正變成一個隧道。一個隧道只有一個接頭,而且只能做一次,必須一次成功,最終接頭的方案搞了兩年時間。”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辦主任陳越說。
預計今年6月焊接完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說,港珠澳大橋建設已進入最后收官階段,預計今年底大橋將全線通車,屆時香港至珠海的陸路通行時間將由3小時變成半小時。
“中國制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
“作為全球最重要貿易通道上的超大型橋梁,她是中國橋梁工程界創新和攻堅能力的集中體現。”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說。
1971年起就在中鐵大橋局工作、參與指揮建設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膠州灣大橋等多所跨海大橋的老橋梁專家譚國順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他說,“世界之最”的背后,是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和大橋建設者的交流,讓人切身感受到,作為中國橋梁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環保要求最高、建設要求最高的“超級工程”之一,這座跨海大橋匯集了一大批“中國裝備”,采用了一系列“中國工法”,誕生了一整套“中國標準”,碧海變通途的背后是“中國力量”。
監理“世界之最”的交大人
程志虎,港珠澳大橋總監理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中國船級社實業公司副董事長、中國交通建設監理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設備監理協會副理事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橋梁委員會委員、天津大學博士生導師、重慶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務。曾獲得“中國十大橋梁人物”“全國優秀監理工程師”“中國交通建設監理優秀人物”“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范”以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是我國培養的NDT&E領域內的第一個博士。主要研究海洋工程結構NDT&E的可靠性、管節點的超聲波檢測以及水下無損檢測。先后主持和參與了江蘇潤揚長江大橋、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江蘇蘇通長江大橋、重慶朝天門大橋等近四十座特大型橋梁工程的監理檢測工作。
1998 年,博士畢業的程志虎成為國內第一位無損檢測專業的博士。在博士讀書期間,他發表了70 多篇論文,在無損檢測領域學術成績頗豐。時任中國船級社副總裁李科浚看中了程志虎的才華,邀請他加入了中國船級社。程志虎從2006 年就擔任中國船級社實業公司的總經理,見證了實業公司在“陸上船級社”戰略的指引下,經歷的 “清理整頓”、“整合重組”、“垂直管理”、“完善制度”、“調整鞏固”、“快速發展”、“深化改革”、“結構轉型”等不同階段,由一個個分散獨立的“菜籃子公司”逐步成長為一個產值突破3 億、員工逾千、在若干領域有較強品牌影響力的現代企業集團。
2012 年2 月,程志虎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全新選擇——在征得中國船級社黨組同意的前提下,正式辭去了中國船級社實業公司總經理職務,遠赴港珠澳大橋建設工地,履行總監理工程師的職責。擔任國有集團公司總經理的職務盡管很榮耀,也很有成就感,但能夠親身參與港珠澳大橋這樣舉世矚目的巨大工程,把自己的技術與管理專長實實在在地融入到重點工程項目和交通建設事業中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樣的機會,趕上了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
在程志虎的眼中,監理只有在大風大浪中,才能體現價值。港珠澳大橋鋼箱梁制造規模達到40 萬噸之巨。SB01、SB02合同段的鋼結構監理數量近30 萬噸,在世界范圍內都是規模空前的。巨大的數量,必然給質量控制、成本控制、進度控制等帶來質的改變,從原材料供應、制造過程控制、監督檢驗到項目管理等各方面,都對監理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他在工作中實現著人生最美的追求,他在一線的工地上延續著自己執著做事的風格。他曾經告誡大家 :“我能夠容忍你們的任何錯誤,給你們改正的機會,但絕不允許說謊和欺騙!”
嚴謹的工作態度,來自于他的做人品格,也來自于他對港珠澳大橋 120 年壽命的責任。這就是程志虎,在工程現場這個“小社會”中游刃有余,在技術與管理的交替中堅持夢想……讓我們和總監理工程師一起拭目以待港珠澳大橋通車。
素材及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整理|魚
免責聲明: 本站提供的任何內容版權均屬于相關版權人和權利人,如有侵犯你的版權。 請來信指出,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 所有資源均由免費公共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勿公開發表或 用于商業用途和盈利用途。
本文鏈接:http://www.whxzws.com/jianli/35330.html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