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結構工程師考試安排安徽二級結構工程師報名時間
侯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3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82位。常被誤寫為“候”。
侯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夏禹后代的封地,屬于以國(封邑)名稱為氏。
是夏禹的后代,相傳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今河南鞏縣),建有侯國。其后裔子孫以國(地)名為姓氏,稱侯氏,為侯氏得姓之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直接傳自黃帝至軒轅氏姬姓的后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晉國,是周成王姬誦在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93年)封姬叔虞于唐(今山西晉陽)。周釐王姬胡齊三年(晉緡侯二十八年,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再次率族兵攻伐晉緡侯,消滅了其他晉國公室,將晉國公室收藏多年的珍寶重器全部用于賄賂,其主要部分奉獻給周厘王,周釐王受賄后即賜封曲沃武公為晉國正統國君,并排行于諸侯國之列。
此后,晉孝侯、晉鄂侯、晉哀侯、特別是晉緡侯的后裔子孫們分散逃到虢、隨、衛等諸侯國,并以先人的爵位為姓氏,稱侯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的叔段,屬于帝王賜姓為氏。
據歷史文獻《金鄉長侯成碑》記載:“侯君諱成,字伯盛,周文王之后,封于鄭,鄭共仲賜氏稱侯。”
共叔段凄苦地逝世后,鄭莊公賜他兒子共仲姓侯,此后形成一支侯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于曼姓,出自春秋時期鄧國君主鄧侯之后,屬于以先祖稱號諧改為氏。
在史籍《姓考》中記載:“登侯,鄧侯之后。”鄧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諸侯國,在公元前1264年即建立,是曼姓國。鄧國滅亡后,鄧侯的后裔子孫以先祖古稱號為姓氏,稱登侯氏,例如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1年)中記載的曹國大夫登侯孺,就是鄧侯的后裔。
登侯氏族人后來多省文簡化為單姓侯氏、登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魏、晉、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胡古口引氏、侯莫陳氏、渴侯氏等部族,以及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脫載的侯奴氏、古引氏等部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促進民族大融合,這些部族的姓氏后多改為漢字單姓侯氏、陳氏、緱氏等。
另外,在北魏時期有個侯植,先被北魏皇帝賜姓為侯伏氏,繼而改姓為賀屯氏,食邑一千七百戶。北魏王朝滅亡后,侯植又出任北周政權的開府儀同三司膘騎大將軍、肥城公,改為單姓侯氏。
第六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史稿·后妃傳》等的記載:
蒙古族侯佳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ugiya Hala。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侯佳氏后多冠漢姓為侯氏。
第七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俄國學者史洛克格羅夫(史祿國,S.M.Shirokogoroff)在1924發表的《滿族的社會組織》一書中記載:
滿族寇侯爾氏,亦稱寇侯嘍氏,滿語為Kohor Hala,漢義“彎曲、鞠躬、彎鉤”,延伸義“浪子”,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在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分布有四個小分支,人數不多。
滿族寇侯爾氏是滿族史籍脫譜姓氏之一,史書記載極其匱乏。在清末民初,寇侯爾氏多冠漢姓為侯氏、曲氏等。
第八個淵源:源于傈僳族,屬于以圖騰漢化為氏。
傈僳族侯氏,源出傈僳族中以猴為圖騰的古老部落,后以圖騰為姓氏,漢化稱侯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侯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侯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遷徙分布(聚集地)
侯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名列第七十七位,在臺灣則是第五十七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六十九萬兩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3%左右。
侯氏發源于山西,河南,早期主要在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寧夏等省發展蕃衍。
由于侯氏多起源于鄭國王族共叔段和晉國王族晉緡侯,因此,侯氏起源于姬姓。但侯氏族人的遷徙分布情況,史料中記載并不多。
在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魯國有侯叔夏,侯紀,齊國有侯朝,魏國有處士侯贏(侯贏是歷史上圍魏救趙的獻計者),楚漢時有大司徒侯霸,皆是他們的后裔,也是當時中原的表著者人物。由于歷史原因,中原一帶戰亂頻繁,侯氏部分族人遷徙河北中西部聚居。
從春秋到戰國五百多年,侯氏一族迅猛發展。
自秦、漢開始,共叔段的后代遷到上谷,逐漸形成望族。上谷也成為侯氏族人的一個郡望。漢朝末期,有侯氏后裔侯恕為北地太守,舉家遷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陜西境內。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部分鮮卑族人加入了侯氏一族。燕國時始設上谷郡,秦滅燕后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稱上谷郡,侯氏族人大多自此視為發祥地,后又有許多新的人口加入侯氏,在河南形成一個望族。
西晉末年,侯氏族人和其他姓氏一樣因為戰亂遷到南方,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
唐朝的時候,侯氏族人開始移居福建、廣東等地。
宋朝以后,侯氏族人已遍及全國各地了。例如,鶴山侯氏之侯象峰娶妻程氏,生有二子,長子啟雄,居住在上坑村,其后裔支派于公元1566年左右遷往雙橋維墩,公元1750年左右另一部分遷往中山石岐鎮郊,廣西之岑溪縣水汶村及南渡鎮。次子芳雄,其后裔居住在新會沙田村。據不完全統計,侯象峰的后裔約一千八百人左右。生活在鶴山市內的侯氏(侯啟雄一支)后裔六百多人,若加上旅居國外及港澳臺(啟雄祖)后裔超過一千以上。
侯氏族人在五邑及鶴山地區人口不算多,聚居人口較多的是封開、香港新界和梅縣地區。
侯氏族人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五十七人,被列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有一百二十一人。其中著名人物有:唐朝初期的大將侯君集,宋朝時期的太子太師侯益,明朝時期的外交家、航海家侯顯,清朝時期的文學家侯方域,當代地理學家侯仁之、歷史學家侯外廬、化學家侯德榜、中央委員侯捷、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等。
郡望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于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于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后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后陳后廢曾廢黜,后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涂一帶,唐朝時期并入當涂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于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堂號
上谷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救趙堂:這兩個堂號有一個同一的來源,戰國的時候,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沒有兵符,不能指揮軍隊,于是帶著金幣就找到侯贏,侯贏是一位七十一歲的隱士,職位是魏國大梁看門人,家里很窮卻堅決不要信陵君的金幣,他給信陵君出了一計,讓如姬偷來了兵符。侯贏又介紹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參與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卻幣堂:同救趙堂。
此外,還有:壯悔堂、勤慎堂、松林堂、有心堂、清忠堂,等。
歷史名人
侯 謹:(生卒年待考),敦煌人。著名東漢學者。少時家貧,為別人當傭人,但他非常好學,在夜間還點燃柴火在讀書。朝廷屢次招他去做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辭。后徙居山中,專心論著。曾作《矯世論》,諷刺當時的丑惡現象。又寫了《皇德論》記敘當朝史事。河西人敬稱他為“侯君”。
侯 白:(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幽默家。
侯君集:(公元?~643年),豳州三水人(今陜西旬邑)。著名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叔獻:(公元1023~1076年),字景仁;撫州宜黃新豐鄉侯坊人。著名宋朝大臣、水利家。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病逝于揚州光山寺治水任上。宋神宗停止視朝一日,以示哀思。王安石特作《叔獻公挽詩》一首:“江河復靚舜重瞳,荒度平成繼禹功。愛國忘家欽圣命,勞身焦思代天工。光山寺遠星辰暗,薤露歌殘血淚紅。臣子如公直不愧,兩全忠孝古人風。”以示悼念。
侯友彰:(生卒年待考),字夢符;潭州衡山人。著名宋朝大臣。宋仁宗慶歷六年進士。為臨武尉,改桂林丞。廉謹儉約,取與不茍居官十年,布衣蔬食,無異寒士。有同年生訪之,輿從綺麗,友彰飯以蔬糲。客去,其子以貧約為羞,友彰以“寇準位兼將相,而宅無樓臺”誨之,并作詩有“遺汝不如廉”之句,為人傳誦。
侯 恂:(公元1590~1660年),字若谷,號六真;河南商丘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時任兵部侍郎等職,萬歷進士,后來朝廷中發生政變,下獄。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對于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的官員,只用了他一個人。是《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之父。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丙辰進士,歷任山西道監察御史,廣西道監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他文武全才,一生為官清廉,任人唯賢,曾舉薦史可法、袁崇煥等名臣。他剛直不阿,被譽為“東林黨黨魁”。明朝滅亡后誓不降清。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農歷3月,自江南回到商丘故里,筑南園而居之,足不入城十四年,終年七十歲。
侯方域:(公元1618~1654年),字朝宗;今河南商丘人。著名清朝文學家。他年輕時即有文才,撰文師法《史記》,并組織“復社”、“幾社”,為當時文人所推崇,曾與方以智、陳貞存慧、冒襄齊名,稱為明末“四公子”。撰有《壯晦堂文集》十卷,《四憶堂詩集》六卷。清朝時期孔善任作的名劇《桃花扇》,即以侯方域與名妓李香君的戀愛故事為題材。
侯 芝:(公元1768~1830年),女,字香葉,號香葉閣主人、修月閣主人,侯學詩之女;江蘇上元人。著名清朝文學家。她寫的許多詞流傳于世,晚年以十年之力,將僅有抄本流傳的《玉釧緣》、《再生緣》、《再造天》(《再生緣》續集)和《錦上花》四種彈詞改編曲等,其中以《再生緣》最為著名。
侯文熙:字日若, 一作越石,清朝江蘇無錫人。篆刻宗文彭,而蒼勁過之。都下王度得其傳。前此以鐵筆名者,有倪耿。以晶玉擅能者,有呂高培,治青田凍石尤妙絕古今。《廣印人傳》。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著名化學家,“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有三大貢獻。第一,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第二,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堿工藝——侯氏制堿法。第三,他為發展小化肥工業所做的貢獻。
侯正果(1910—2002):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數不多的轉業老將軍(部長級待遇),二等乙級傷殘軍人。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唐山軍分區司令員,河北練兵指揮部司令員,華北軍區軍政干校校長,65軍和24軍第一副軍長,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國防部第十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65年1月轉業。1982年離休。曾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0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著有《紅軍不怕遠征難》一書。
侯樹棟: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副校長,中將,哲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
侯學源:湖北沙市人,1951年入伍。1994年退休前任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少將。
侯寶林:中國相聲大師。
侯耀文:著名相聲演員。
侯耀華:中國戲劇影視研究院副院長兼藝術總監。相聲大師侯寶林次子,侯耀文之兄,大學文化程度,長期活躍在文藝舞臺,在相聲、小品、話劇、主持等方面都有膾炙人口的表現。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2008年12月8日):廣東揭陽人,生于廣東汕頭。1935年畢業于燕京大學化學系,考取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學研究所研究生。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44年12月受黨組織委派,自費留學美國,1945年至1948年就讀于美國卡乃基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并獲博士學位。1949年后,歷任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代室主任,石油管理總局煉油處主任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生產技術司副司長,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院長,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院長兼黨委書記。1978年4月起歷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兼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石油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首席顧問、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高級顧問,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任。他是政協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主編和參加編輯了《中國煉油技術》、《中國頁巖油工業》、《中國煉油技術新進展》(英文版)、《英漢石油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工卷》等多部大型專著。
侯光炯(1905—1996):又名侯翼如,上海市金山縣人,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原西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校長。長期從事土壤地理、土壤分類和土壤肥力的研究及教學工作。他提出用土壤粘韌曲線作為判斷土壤肥力的方法。60年代末提出“土壤肥力的生理性”的觀點,后發展成土壤肥力的“生物熱力學”觀點。他長期深入農村,運用他的觀點研究“水田自然免耕”技術獲得成功,已在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增產效果顯著。為發展我國土壤科學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祖籍山東恩縣,1911年生于河北省棗強縣。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1936年畢業,獲人文學學士學位。1937年開始研究生學習,1940年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主要著作有《天津聚落之起源》《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歷史上的北京城》《步芳集》。主編有《北京歷史地圖集》。
侯外廬(1903~1987):中國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樞,自號外廬。山西省平遙縣人。他一生主要從事社會史、思想史的學術研究,并親身執教,對教學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西北大學擔任校長期間,對該校的教學、科研及學校的擴建與發展有重要貢獻。侯外廬在長期的革命教育及管理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提倡實踐精神與求實作風;提倡“韌的追求”;鼓勵學生勇于獨立思考,并有所創新和前進;倡導教學和科研的統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 思想學說史》(上、下冊)、《中國近代思想學說史》、《中國近代哲學史》、《中國思想史 綱》(上、下冊)、《中國封建社會史論》、《宋明理學史》(上、下冊)等。
侯 捷:男,漢族,1954年10月生,遼寧鐵嶺市人,197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1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在職大學學歷,現任南昌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同名人物還有原國家建設部部長侯捷、南京大學客座教授侯捷等】
侯 勇:影視演員。因主演《大染坊》而成名,后出演多部優秀影視作品,曾獲得過華表獎、金鷹獎、飛天獎等獎項。
臺灣
候德健:祖籍四川省巫山月池鄉,臺灣歌手,音樂制作人,為眾多歌手創作膾炙人口的歌曲,《龍的傳人》《酒干倘賣無》《熊貓咪咪》等歌曲作者。
侯雨利:臺灣臺南企業統一集團創辦人之一。
侯孝賢:臺灣著名導演。
侯佩岑:號稱是“臺灣第一美女主播”,。侯佩岑最初憑主播新聞成名,隨后成為東風衛視品牌節目《娛樂亞洲》的主持人。侯佩岑主持的節目及其晚會典禮很多。除了主持以外,侯佩岑還主演過影視劇《美味的童話》,參演過張震岳的MV《就讓這首歌》。侯佩岑還曾經是周杰倫的女友,也因此被更多人所熟知。
侯湘婷:臺灣藝人。
侯炳瑩:臺灣藝人。
侯怡君:(1977年9月19日 —),臺灣藝人。
侯建州:臺灣社工師、講師。
侯友宜:前“中華民國內政部”警政署署長,現任中央警察大學校長。
侯文詠:(1962年-),出生臺灣嘉義縣六腳鄉蒜頭村,麻醉科醫師,另為著名暢銷作家。其寫作領域橫跨散文、小說、兒童文學、有聲書、并經常參與電視知性節目來賓。侯文詠的勵志作品在臺灣通俗文學范疇占有一席之地。
傳統文化必備公眾號
公眾號ID:ctwhltgw
傳統文化論壇網
論壇直播、論壇行程、資料流通
公眾號ID:CIBNHXY
CIBN漢學院
CIBN漢學院頻道,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漢文化為特色的互聯網視頻頻道。
公眾號ID:bjdcgxs
大慈供銷社
大慈供銷社是一個專門銷售良心產品的線上商城,里面所有的產品都值得信賴。今后我們將不斷上線更多的好產品,讓大家買的放心,用的安心。同時也給更多的微商義工提供一個銷售平臺,讓他們不在那么辛苦,輕松掙錢養活自己。
(大慈義工團團歌)
免責聲明: 本站提供的任何內容版權均屬于相關版權人和權利人,如有侵犯你的版權。 請來信指出,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 所有資源均由免費公共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勿公開發表或 用于商業用途和盈利用途。
本文鏈接:http://www.whxzws.com/jiegou/35883.html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