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結構工程師,優質結構工程獎
年關臨近,許多人一邊開心地盤算回家過年,一邊糾結地考慮如何面對親友盤問。更有人覺得,一年感情、事業顆粒無收,實在沒臉回家。要過年了,有多少年輕人害怕回家?
春節回家,是中國千百年來優秀的文化傳統。回家講求的是家人團聚、增進感情,正確認識回家的含義,會緩解年輕人的焦慮。對于那些不愿或不能回去的年輕人,社會和家庭也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創造條件、增加溝通,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化解年輕人的“恐歸”心理。
無論如何,團聚總是溫暖的源泉,包袱重是因為歸心切。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和問卷網對1918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0%的受訪者覺得過年回家非常重要。而對于過年回家,46.8%的受訪者表示心里很糾結。42.6%的受訪者擔心事業沒起色,回家沒面子。
38.7%受訪者過年回家父母親友會催婚催子各種“催”
調查中,對于過年回家,46.8%的受訪者表示很糾結,30.3%的受訪者不太糾結,22.9%的人表示不好說。
糾結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怕“事業沒起色,回家沒面子”(42.6%),其次是怕“春運”(33.3%),第三是怕“忙于應酬,身心俱疲”(29.2%)。
其他還有:“同學朋友間攀比”(23.1%),“胡吃海塞、影響健康”(22.4%),“送禮送紅包”(20.5%),“沒對象,親友盤問催逼”(18.5%),“讓父母失望”(13.9%)等。
1987年出生的鄭付強,一提到過年,心理壓力就巨大。“我2014年決定創業,在上海經營海參生意,從包裝設計到微信公號運營,從海參初選到運輸、儲藏,基本都是親自在干。目前投了不少錢,但比較艱難。回家過年,面對各種關心,壓力很大……”
1983年出生的凌丕卿在京津城際鐵路上班,這次過年不打算回家了。“我老家是山西的,想找一個老家那邊的對象。大概相了30多個,一直沒有成。過了一年又一年,我媽開始著急了,就開始催”。
調查顯示,38.7%的受訪者表示,過年回家時,父母親友會催婚催子各種“催”。42.0%的受訪者表示不會。
在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丁志宏看來,年輕人的擔心反映出他們這一代承受著巨大壓力。壓力既來自社會,也來自家庭。“社會方面,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年輕人,難以獲得與城市戶籍人口同等的福利。家庭方面,父母還保持著傳統思想,希望子女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同時還希望他們早日成家。這種世俗的成功評判標準,絲毫沒有考慮嚴酷的社會現實”。
丁志宏補充,另外,市場經濟規則過分強調效率和收益,很多民眾簡單地認為掙大錢、當大官才算成功,這讓處于城市邊緣的年輕人,不能正確認知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價值,產生了太多自卑感。
58.0%受訪者認為老家和工作地經濟生活水平差距大
調查顯示,58.0%的受訪者認為老家和目前工作地的經濟生活水平差距大,僅16.9%的受訪者覺得不大。
凌丕卿表示,北京給他的最大感覺是安全,就業機會也會多一些,“大同地區除了煤礦和電力,沒什么好企業,事業單位也很難進。而在我們單位,有能力的人就上去,沒能力的人勝任不了工作也會下來。我感覺這樣還是挺好的”。
來自四川某鄉鎮的何欣,已經在北京打工20多年了,每年過年都會回老家。“北京的治安很好,只要不惹事,就沒人會惹你”。何欣的孩子正在老家上初中,由妻子照顧。“北京與家鄉給我的感覺都是一樣的,踏實干活哪兒都一樣”。
調查中,38.3%的受訪者覺得老家父母親友與自己現在的生活有隔閡,41.6%的受訪者認為并沒有,20.1%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丁志宏表示,大量青年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為城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城市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好這些人的生活發展問題。很多流動青年進入大城市后,面臨的就業難、買房難、子女就學難、職業上升難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城鎮化過程造成的,是我國二元社會結構帶來的結果。因此,需要國家、政府、社會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服務均等化,真正為年輕人減輕壓力。
過完年離家,受訪者心情是依依不舍和沉重
受訪者每次過完年離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調查中,36.5%的受訪者表示離家時心中會依依不舍,32.5%的受訪者會覺得沉重,27.4%的受訪者感覺心累,25.7%的受訪者表示很復雜。僅有18.7%的受訪者覺得輕松。
在河南洛陽從事市政道路修理的助理工程師潘先生,雖然和家人在自己婚事上有一些意見分歧,但他很珍惜回家的機會。“回家之后起碼沒有職場上的爾虞我詐。在家里是最舒服的,相當放松”。
鄭付強說,每次過完年回上海時,內心總帶著“甜蜜的負擔”。“一方面是依依不舍,另一方面也會有一個強烈的念頭,就是希望父母家人過得更好,不想讓他們失望”。
在丁志宏看來,春節回家,是中國千百年來優秀的文化傳統。回家講求的是家人團聚、增進感情,正確認識回家的含義,會緩解年輕人的焦慮,“使他們重新規劃,更有動力去奮斗”。
“當然,‘恐歸族’的存在必然有其客觀原因。”他表示,對于那些不愿或不能回去的年輕人,社會和家庭也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創造條件、增加溝通,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化解年輕人的‘恐歸’心理”。
本次調查中,90后占22.0%,80后占49.7%,70后占18.5%,8.8%的人是60后及以上。更多新聞請關注齊魯財富網
免責聲明: 本站提供的任何內容版權均屬于相關版權人和權利人,如有侵犯你的版權。 請來信指出,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 所有資源均由免費公共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勿公開發表或 用于商業用途和盈利用途。
本文鏈接:http://www.whxzws.com/jiegou/36059.html
發表評論